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的未来和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要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关系到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分配正义的实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网络化对国际格局调整和国际秩序转型的影响。它是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规律的提炼和经验总结。为互联网治理提供了解释范式和价值框架。
互联网空间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互联网治理体系,实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要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区、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主体的作用。各国应加强沟通,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研究制定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使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0人.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必须为国际互联网空间治理体系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社会网络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必然逻辑延续。
加强四信心,进一步突出了我国发展导向的正确性、制度意义的优越性、实践引领的科学性和价值多样性的规范性,促进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有效性。
加强道路信心是明确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目标的思想前提,为判断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服务对象提供标准依据,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发展方向。如何构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有效性的判断依据在于是否有效地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和亚慱体育app官方入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不仅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还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趋势的回应,也是中国人民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信心和意识。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积累的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宝贵经验,充分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支持了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发展方向。
坚定的制度信心是突出我国大国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建设中的思想前提,为丰富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内涵和治理方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为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的优势提供支持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制改革建设,为中国的智慧和力量做出贡献。这源于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活力和巨大优势。简洁的经验规律必将成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实施的宝贵实践经验来源。制度自信是我们敢于和善于分享制度建设、制度创新方案和治理制度建设的信心。
坚定理论自信,证明了国际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时代潮流的共鸣性,与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互惠共享互利共赢强烈期待的契合性,为推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的实践提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做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秘书长进一步指出,我们通过诚信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诚信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但我们必须向前发展,与时俱进,而不是寻求剑。以中国话语总结和提炼中国故事的经验,是创新的表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在理论指导下实现,是理论实践引领科学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丰富理论范式,必将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建设乃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提供理论解释和实践引领。
加强文化信心是扩大共识、加强沟通、完善对话协商机制的价值基准线,确保国际互联网空间治理体系的多个主体参与,是使国际互联网空间成为各种文化平等深入交流和促进的前提。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累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自我认知。习近平总书记亚慱体育app官方入口指出,文明,尤其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如果你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失去思想文化的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站不起来。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有我,我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你我和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共性是共存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亚慱体育app官方入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是平视他人文化的基础,是国际互联网空间治理体系下价亚慱体育app官方入口值目标的要求,是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慱体育app官方入口。在构建国际互联网空间治理体系、促进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有效展示理论雄辩论证和实践。
作者:南京理工大学欧亚研究所副院长陈云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