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BOB综合体育官方APP下载4生就业难在哪里?
——调查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本报记者 魏永刚
又到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压力也在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否稳得住?当前就业压力如何破?各项政策措施如何助力毕业生就业?还存在哪些难点?
记者最近采访了来自15所大学的52名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调查。北京、天津、上海、福建、湖北、河南、山西等地有15所大学;52名毕业生包括2名博士生、24名硕士生和26名本科生,主修文科、科学和工程。
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开始陆续离校。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达到1076万;二是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就业模式和岗位需求,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以提高就业率,更难以满意。一般来说,很难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这是记者采访的50多名毕业生的共同感受。截至新闻发布时,52名毕业生中有30人已就业,12人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6人未确定最终职位,3人准备继续复习研究生入学考试,1人已联系出国留学。
疫情影响就业模式和就业需求,但并没有动摇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直观地体现在就业方式的变化上。网上招聘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支撑。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马开玩笑说:线下招聘少,互联网是我们找工作最大的依靠。
疫情改变了传统的招聘方式,大部分招聘笔试、面试等环节都调整到网上。首都经贸大学毕业生严秀春说,她参加了20多次招聘考试,都是网上笔试。
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网上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毕业生求职,但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朱雨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生,报告说,学生在参加在线考试时遇到了软件故障,汉字无法输入,这可能会影响考试结果。中国传媒大学高天表示,为了保证笔试和面试时周围环境干净整洁,一些学生去酒店预订房间,增加额外费用。一些高校不得不将会议室等场所改造成直播室,方便学生参加网上考试。
受疫情影响,一些实习也改为网上实习。北京理工大学黄博川被安排在一个县实习三个月。她说:因为疫情,我不能去当地。网上实习主要是帮忙处理一些电子文件。这种实习和实地工作有很大的不同。
疫情造成的出行不便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天津师范大学周妮告诉记者,她的一些同学收到了天津当地几家公司的通知,但要求申请人参加线下笔试和面试。这位同学因疫情留在山东老家,无法参加这些招聘考试。北京工商大学毕业生车路在企业入职前实习,但由于学校疫情控制,进出不便,不得不在企业附近租房。租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她说。
疫情反复推迟了很多招聘考试,尤其是公务员考试,让应届毕业生感觉就业更加困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毕业生孙嘉旋在几个地方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有的进入了面试名单,但她没有组织面试,这让她感到困惑。7月,公务员招聘考试时间相继明确,焦虑得到缓解。
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李畅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意愿》。她通过校园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72.25%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影响了就业选择(64.16%认为有一定的影响,8.09%认为影响很大),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影响。80名大学生认为有影响力.8%的人更注重工作稳定性,68%的学生担心就业情况,但也有22.4%的大学生认为,疫情过后,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才,大学生会有更多的优势。”
李昌说:这显示了大学生对就业选择的认真和深入的思考,并始终保持信心。在调查和采访中,记者经常感受到这些年轻人的信心和责任。河南理工大学本科生齐立磊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是波动的。国民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光明前景是我们对就业最大的信心。面对困难,是年轻人应该有的。
就业信息渠道丰富,但覆盖面有待提高
多年来,许多高校建立了完整的就业信息渠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有很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继续发布就业信息;辅导员教师将及时向学生转发各种信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学校将组织不同类型的宣传推广会议,帮助大学生与就业单BOB综合体育官方APP下载4位面对面了解;许多招聘网站也将推出直接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渠道。应届毕业生还将积极关注目标行业或单位的官方网站,获取招聘信息,并通过亲友获得就业信息和具体帮助。
尽管信息渠道如此丰富,但许多毕业生仍然觉得就业信息的有效覆盖不足。
贺清,福建师范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毕业生,想在上海外贸公司就业。她最初遇到的麻烦是学校提供的信息有限,因为学校是一所普通大学,有更多的教育就业信息,而与她的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相对不足。近年来,高校学科建设不断扩大,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全面,但就业信息与专业设置不同步,不能满足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曲文雅是湖北经济学院学院。她想回家乡河南就业,在搜集就业信息时遇到的是另一种烦恼: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大多在湖北,很少涉及河南。她说:对于像我这样想在其他地方或家乡工作的学生来说,学校提供的信息很少。我们只能通过互联网或企业网站找到信息并提交简历。近年来,地方高校打破了地域限制,大多面向全国招生,但在提供就业信息时存在地域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在收集和推广就业信息时,学校仍以本地或周边信息为主。许多学生都遇到过曲文雅的痛苦。记者采访的30名已确定就业岗位的毕业生中,有21人在学校所在地以外就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学校没有获得足够有效的信息。
网络没有边界。每个就业季节,许多毕业生都会在各大学网站上浏览就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就业信息不完整的不足。高天说,不同高校就业信息网发布的信息各有侧重点。然而,他发现一些大学的就业信息网络只对学生开放,就业信息不是大门,不允许外国学生分享。他说,就业信息没有直接竞争。如果能分享高校之间的信息,对大学生就业会更有利。
就业信息是个性化信息需求,每个人都不一样。很难完全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高校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但是覆盖面不全、专业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信息多,覆盖面广,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前提。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唐晓仪建议BOB综合体育官方APP下载4,如果设立区域和专业就业双选会,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河南理工大学王宇航建议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更紧密地结合实习和就业,为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实习创造机会,增进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实现产学结合。这些措施可以缓解就业信息不足的问题。
不明确的职业规划放大了就业困惑,反映了大学生缺乏自我意识
困惑是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共同感受。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李毅感叹困惑是最大的就业障碍。
最直接的表现是简历一键海投。记者采访的52名大学毕业生中,至少有10份简历,最多400份以上。大学生看到相关招聘信息就海投
困惑的背后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不清楚。李毅说,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都是第一次进入社会,对目标行业了解不清楚。即使他们选择了一个行业,他们也会面临行业细分、工作职责不明确等困惑。高田说,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碰撞。
职业规划不明确,反映了大学生自我认知错位。许多应届毕业生对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没有足够的准备。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李翔告诉记者,本科生第一次找工作,心理压力前所未有。她说,能考上大学证明学习成功。当这种成功感遇到求职困难时,挫折感就会被放大。在就业过程中,华东政法大学董城港意识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必须跟上成长的步伐。他说,从毕业到就业是学生单一角色向社会多重角色的转变。如果自我意识还处于学生阶段,遇到困难就会焦虑。
做好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前的重要准备,这正是一些大学教学所缺乏的。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生邢一丹表示,大多数大学教师都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经验,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但在指导学生就业时先天不足。虽然学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其作用和效果有待提高。有些学生甚至通过电视剧情节了解职场,理想化成分太多。高天说,大学职业教育过于理想化,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他希望大学职业教育能告诉学生,没有一份工作能让人完全满意。重要的是学会调整自己,在看似不完美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下去。
许多大学生通过实习解决职业规划问题。洪剑儒,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曾在一家大型新闻网站实习,从事舆论分析师工作3个月。这段经历让他了解了舆论分析师的新岗位,也为就业提供了新的BOB综合体育官方APP下载4思路。福建师大硕士毕业生张文馨本科就读的是农业大学,硕士专业是国际商务。在一家信息研究中心实习后,她发现自己对数据分析感兴趣,更倾向于实施运营。因此,她在求职时关注这个方向,最终在成都的一家企业担任数据运营职务。黄晨瑞,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本科生,曾在苏州一家汽车公司实习一个月。他说:实习让我了解这个行业,现在是公交制造企业。”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大学生个人意识到实习在学生时代的重要性。建议增加实习时间,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岗位实习,增强对各行业的了解。他们也希望大学的专业教育能够更多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逐步明确就业方向,尽快明确职业规划。
基层就业空间广阔,但大学生下基层的途径单一
首都经贸大学毕业生魏子琪说: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就业,这是像我这样从其他地方来大城市学习的学生毕业时会面临的问题。
基层就业空间广,去基层是很多大学生的毕业选择。楚雨桐选择在中部省份的文化旅游部门工作。她说,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是考虑未来的发展。只有适合自己专业、有发展空间的岗位才能令人满意。经过一番波折,华东政法大学何晨告别上海回广西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她说:大学生要认真思考,就业到基层,反馈家乡。
人才引进政策对大学生在基层就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今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广西女孩唐晓仪,一心想去杭州找专业对口的工作。经过一番努力,她选择在宁波余姚市的一家企业工作。最初想从事研发工作,最后签约的是检测工程师。尽管经历了这么多变化,她还是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选择浙江是因为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我。
基层就业政策是吸引大学生到基层的重要驱动力。三支一扶计划和转学生选拔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层就业渠道单一、大学生对基层缺乏了解等因素延迟了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步伐。
考试选拔是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重要途径。有同学说,目前去基层就业的渠道还是比较单一的。如果能开辟更多的途径,很多毕业生还是会选择去基层。严秀春,云南姑娘,从云南大理的一个乡镇考入首都经贸大学。完成大学和研究生学业后,她想回家服务。但由于考试和其他原因,她回到家乡找工作的愿望可能无法实现,所以她不得不进入北京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她说,如果有机会,还是想回老家发展。
最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甚至“00后”,很多人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基层生活缺乏直观认识和亲身体验。华东政法大学刘世娇说: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成长环境比较好,大部分都没有直接接触过基层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有些人对基层有刻板印象,认为条件差,生活苦,不想在基层找工作。华东政法大学硕士毕业生BOB综合体育官方APP下载4陈知闲说,同学们考了很多学生,但对基层了解不多。大学生往往从媒体宣传中认识基层干部,很多宣传报道侧重于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等关键词,让少数学生害怕基层工作。
大学生到基层后,应届毕业生关心的是什么明确的培训计划,如何得到思想上的关怀,生活条件如何。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伟表示,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措施在大学生中知名度很高,但大学生普遍对此知之甚少。继续关注和介绍以往在基层就业的学生的后续情况,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良好就业指导。
基层世界广阔,引导大学生在基层就业,不仅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就业,还需要营造社会氛围。 【编辑:宋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