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她时代 >她新闻

天博体育app官网入口: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发布

05月21日
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发布编者按:近日,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是第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围绕落实党中央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任务,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总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5·17在
天博体育app官网入口: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发布
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发布

       编者按:近日,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是第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围绕落实党中央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任务,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总体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5·17在重要讲话发表六周年之际,光明网理论部邀请部分专家、哲学社会科学界知名学者和青年学者参加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深入探讨如何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促进理论创新、服务科学决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创造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本期刊《光明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的文章《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入了稳步推进的快车道,取得了显著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中国近年来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中,韩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注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深化国际形象;在学术评价建设方面,从过去的量化评价到多元化标准评价,从过去的重量到质量、创新和实际效果;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我们逐渐摆脱了对国外评价标准的过度依赖,建立了独立的评价导向和体系,在引导学术创新的中国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关注中国硬实力的发展,软实力的发展不应缺席

       过去的成就为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韩震说,近年来,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作者的科研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我们逐渐意识到,对哲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不仅应该是对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翻译和复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髓。中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必须研究中国的问题和时代的问题。同时,随着党和国家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投资和支持也在增加,为中国培养大量具有坚实基础理论和开阔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国家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中国第一部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韩震认为,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规划》的出台及时响应了中国当前的重大现实需求。近代以来,由于经济落后,我国社会思想落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处于全球跟进地位,缺乏独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和相关的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从跟进到并进的进步。然而,中国目前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仍然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称。作为世界五分之一的哲学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的硬实力不应该缺乏。

       《规划》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前进方向

       《规划》明确说明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主题主线和方向目标,明确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下一步的具体方向。韩震说,该计划提出的具体目标指出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四个关键方向。

       一是推进新时期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开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对其他学科的研究具有方向性和方法性的指导作用。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应以人为本,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中心。从方法指导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一切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转移是其他学科研究必须遵循的前提和方法。因此,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式和知识建设的研究是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二是构建基于自主知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要突出中国特色,必须清楚地梳理和整合中国历史各领域的思想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扩大国际视野,推出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随着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也应该跟上步伐。我们不应该仅限于中国,更不用说闭门造车了。从两大局的角度来看,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应该从全球的角度进行,特别是加强对国际和国家问题的研究。过去,我国对国际问题的研究重点是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大国的研究,对全球问题的研究存在缺陷。然而,作为一个大国,我们需要加深对世界的理解,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大力推进经济理论体系建设。过去,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许多中国奇迹,但在经济理论方面没有建立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大力推进中国经济理论体系建设,不仅是十四五期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必要基础。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必须参与中国独立经济理论的建设。

       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规划》建议加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国特色新智库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五大军中最重要的力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韩震指出,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和智库建设方面最大的优势在于收集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基本覆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和学科,为跨学科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和环境;另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没有明显的年龄缺陷,因为学生作为新鲜血液,老、中、青三代合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发挥不同年龄段的经验和创新优势,而且有助于形成互补的思维,拓宽科研视野。

       对于未来哲学和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韩震提出了三个期望:一是培养能够深入社会、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质上是对人和社会的研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社会,才能真正关注时代的社会问题和人民问题,并在祖国写论文。二是培养能够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才。互联网时代的大量大数据为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科研人员一方面要学好现代科技,为学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培养从广泛资源中凝聚时代问题的思维能力。第三,要培养跟上时代、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声音,我们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需要掌握世界哲学和社会科学在全球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以便在前沿领域与不同的思维进行交流。(光明网记者徐倩阳采访整理)    【编辑:苏亦瑜】                                                                            

展开全文

你可能喜欢的
她时代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
向你推荐